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品展示 > 第六届
港湾的鱼灯
点击数:
分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
指导教师:谭翀,张毅哲,陈永力,吴丹,吕莉
团队:罗益,吴梓涛,李华远,张绍炜,蓝颖仪,蔡志婷,阿拉依·木拉提别克,林晓雪,罗奕兰,刘钰琳,黄雨欣,曾艳梅,熊苡婷,祝琬月,罗美洁,李佩玲
作品描述:
  《概论》课谭老师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内容时留下了小组作业:“由本地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和其背后的精彩故事”。吴泽被点名发言,他并没做好准备。在老师的引导下,吴泽打开思路,介绍了村里的鱼灯舞传统,但发现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Susan是从香港来深圳进行课题调研的学生,她发现吴泽所说的正是自己已经失忆的爷爷整天念叨的鱼灯。吴泽是沙头角鱼灯舞队员,他原本想借带老师和同学到村里调研的机会好好炫耀一下,却不知自己已经因为疏于排练,被作父亲(队长)除名,感觉十分懊恼。谭老师跟他分享了自己的调研体会,指出鱼灯已经不是吴氏一个家族的文化遗产,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人们就喜欢鱼灯,就能看得懂鱼灯。鱼灯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海外游子的一种情感寄托,引导人们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候”。吴泽深受触动,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经过努力,他重新赢得表演的资格。中秋节晚上,Susan通过手机向在香港的爷爷直播沙头角的鱼灯舞,失忆多年的爷爷惊喜地睁大了眼睛,努力追寻着脑海里残存的关于鱼灯的记忆,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作品设计构思: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微电影从深港两地青年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小故事讲起,逐渐凸显故事背后的价值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微电影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明末清初,吴氏家族从梅州大埔迁徙至沙头角沙栏吓村,他们将滨海客家人的劳动生活体验与原乡的“鲤鱼灯舞”元素进行加工融合,创造出鱼灯舞。300多年来,舞鱼灯曾是深圳沙头角和香港担水坑、岗下新村等片区民众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围绕鱼灯舞,演绎出了许许多多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从2012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与沙头角鱼灯舞艺术服务中心进行合作,共同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中非遗传承人吴观球,村民委员会主任吴伟彬和村舞灯队员均为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