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国近代史纲要
标签:成长梦想,理想信念,责任与担当,思政,教育强国
指导教师:汤顶华
团队:周天一,潘言畅,袁鹏,於颖
作品描述:
1908年,时年28岁的郭秉文弃职从文,远渡重洋,先后在美国伍斯特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n回国后怀着改革中国教育的殷切追求,乘“五四”运动之浩荡春风,郭秉文联合陶行知等人大力推行“男女同校”,在南高师第十次校务会议上,陶行知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的议案,主张开放“女禁”。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不少教育界元老的反对,其中还包括南高师校长江谦。n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经过郭秉文等人的多方游说,教育实践家陶行知等先进人士的推动,南高师在1920年4月7日正式决定,在这年夏季的入学考试中,男女评分和录取标准严格一样。闻讯前来应考的女生也达百余人,最后,张佩英等8名女生被正式录取,学校另接受了50余名旁听生。男女同校学习,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作品设计构思: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n在近代中国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男权势力依然强大的背景下,女性通过将争女权融入到争国权的运动中,在民族独立、国家重建的层面获得了男性的支持和政治上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妇女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其中,允许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n100年前“大学首开女禁”的这段历史,其意义甚至可以和清末民初中国男人的“剪辨”和中国妇女的“放足”相比。“剪辫”与“放足”解放了身体,而女子读大学则解放了大脑。自然它们都大大地进化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潜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70余年来,我国的女子教育事业继续蒸蒸日上。受到的教育的女子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