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品展示 > 第六届
红日
点击数:
分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标签:精准扶贫,中国梦,成长梦想,理想信念,教育强国,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思政
指导教师:曾玉华,吴小海,曾晶晶,江声玉,刘贯宇,罗文,廖钰,曾慧
团队:杨曼怡,卢水莲,王志忠,管淑云,张露丹,高玉玲
作品描述:
  影片根据我校对口帮扶上犹县的驻村干部以及学校优秀毕业生蒙芳的真实故事改编,围绕青春成长、脱贫攻坚、特殊教育主题展开,记录主人公在优秀教师蒙芳的影响下的转变与成长,展现了蒙芳校长对特殊儿童的爱与奉献。蒙芳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教师,她秉承“一个都不能少”教育理念,扎根教坛25个春秋,努力为山沟沟里的特殊儿童当好引路人。影片中,杨曼怡的父亲作为一名驻村书记看到了农村特殊教育的困境,于是强迫自己的女儿学特殊教育专业,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杨曼怡痛苦、迷茫,父女矛盾不断激化,而思政老师对于个人与中国梦的阐释让她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假期她带着思政课“寻找身边的榜样”实践作业回到家里,看到了蒙芳与父亲为解决村里贫困户有智力障碍孩子的上学问题而奔波。在特殊学校实践过程中,蒙校长的行为像光一样照亮了杨曼怡的心,被抓伤、被误解、无惧风雨遵守承诺坚持送教的蒙芳校长触动了她,她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理想信念,最终成为家长、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践行了青年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成就了出彩人生。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中华民族亦将如红日,冲破重重黑暗,充满希望与光明。
作品设计构思:
  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学校一驻村干部在思政课上的事迹分享。事迹中,他所帮扶的贫困户的小孩因为智力障碍无法就读普通学校只能失学,而上犹县特殊教育校长蒙芳了解情况后主动沟通,最终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践行了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原则。为了创作微电影主创团队多次前往上犹县,采访蒙芳校长及其同事,翻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型、优化细节、撰写剧本。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现脱贫攻坚中特殊教育事业工作者及扶贫干部的事迹与品格。主创团队构建了大学新生杨曼怡这一角色,刻画只顾村里贫困户脱贫而忽视女儿成长的杨书记以及扎根特殊教育的蒙芳校长的典型事迹,通过主人公杨曼怡视角展现扶贫干部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优秀品格,用朴素的语言、典型的事迹记录脱贫攻坚战中洒下血汗的每一个人,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奉献者与奋斗者。影片中父亲对女儿的影响,蒙芳校长对于杨曼怡的触动,让她选择了与父亲、蒙校长一样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奉献自己,像光一样照亮他人。影片中,思政老师将理论授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育人;现实中,驻守对口帮扶村的老师的事迹与蒙芳对于特殊儿童的爱对于主创团队的老师与学生亦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